ID: 22154343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25ppt+视频)

日期:2025-01-2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257993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课,原始,农业,史前,社会,课件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大家想一想,原始人类主要靠什么生活?采集和渔猎。那大家思考,采集和渔猎能否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吗?其实是不可以的,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采集和狩猎这种方式下,食物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生存。那怎么样才能更好生存呢?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的认识也得以掌握,先民开始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我们祖先的生活开始从采集渔猎向农业农业定居生活过渡。考古的发现向我们佐证了这一结论。 比如在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水稻遗存,且表现出明显的驯化特征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由此可见,中国南方先民成功驯化水稻的同时,北方先民也成功开始粟和黍的驯化。那么这一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会看到出现了磨制石器,同时人类学会饲养家畜,制作陶器,并由此过上了定居生活。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为食物的生产者,这获得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陶器的发明,能够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都有利于人类的定居生活。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这意味着人能够生产出超过超过日常所需的食,进而产生贫富差别,这促进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文明的产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那么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人类遗址分布有怎么样的特点呢?考古学家们发掘的大量的化石,为我们揭开了人类起源之谜。人是由古猿经过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演化过来的。通过对北京人遗址的研究,可以探究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北京人的平均寿命可能只有13,5岁左右。但是到了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时期,半坡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30-40岁,我们可以思考下,你觉得在人类寿命延长的过程中,哪些因素会起作用呢?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是比如说吃的好了,睡的好了,卫生水平有没有提高?这些,有可能都会是人类寿命延长的原因。但是在这里,老师想请大家考量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就是食物来源的稳定。 无农则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那么,中国大地上,原始农业的发展是什么特点? 我国广袤的领土上出现过非常多的原始农耕遗址。为什么会出现农业耕作呢?大家想一想,在农业耕作之前,原始人类的食物来源主要是什么?采集和渔猎。那大家想,采集和渔猎能否满足他们的日常所需要呢?应该不能,因为靠天吃饭,饥一顿饱一顿。按照农学家的话来说,他们的食物是广谱性的,有什么吃什么。 这种食物来源并不稳定,我们的先民并没有坐以待毙,作为聪明的现代智人,他们把一些产量比较高,颗粒饱满的植物籽粒挑选出来,播撒在大地上,让他们肆意生长,希望未来可以结出更多籽粒。这样他们就由采集渔猎向农耕迈出了第一步。植物考古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在北京门头沟发现了炭化的粟粒。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反而会成为原始农业萌发的阻碍?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去改良野草。只有在一些自然条件不是那么优越的区域,比如更加靠北的燕山山脉甚至是东北地区的辽河流域,气候更为寒冷,古人才更有动力去改良野草,补充自己的食物来源。从野生的品种到适合农耕的栽培品种,农作物的驯化是一个漫长、渐变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其中很多原始人类已经走出洞穴,来到平地修建房屋。他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