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堂导入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有比普通工人更悲惨的群 体,他们卑微弱小,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纵有抗争,也更 容易被中外反动势力扼杀。这个群体就是包身工。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 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从而引发了世人 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身 向真实借来一杆笔,为苦难照亮一束光。 夏衍 了解相关知识 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原名沈乃熙,字 端 先,浙江杭州人,新文化 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 动家和电影艺术家。现代著名剧作家。 主要经历:早年留学日本,1927回国后从事 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 共产 党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共产党争取宣发 阵地,代表人物是鲁迅)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 《新华日报》副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 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位。 夏衍(1900———1995) 作者介绍 著名电影剧作 电影剧本改编 《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改编鲁迅的《祝福》 改编茅盾的《林家铺子》 ※报告文学《包身工》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 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散文体裁,是新闻与文 学的结合。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报告文学兼有 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三个基本特征。 课题解读-—包身工 本文以“包身工”为题,表明了写作的对象。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 贩卖的多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 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 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描述的就是包身工的悲 惨遭遇。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 帝国主义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 下日益破产。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 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 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 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 作“机器”“灌装了的劳动力”,过着 人间地狱的生活。 写作背景 作者亲赴上海,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考察,目睹包身工的 非人生活,用包含血泪的笔,撰写了这篇报告文学,愤怒地揭露了 这个人间地狱的真相,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 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表达了中国人民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 的枷锁的信心。 夏衍 yǎn 譬如 pì 水门汀 tīng 栅栏 zhà 虐待 nüè 蹒跚 pán shān 蠕动 rú 褴褛 lán lǚ 籼米 xiān 莴苣 wō 骷髅 kū 皮辊 gǔn 明确字音 8~11段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四点半后)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 12~14段 15~22段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五点)上工———恶劣的劳动条件 23~33段 34段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十七点)放工———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35~47段 48~50段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主线:时间顺序,围绕包身 工 一天的生活 (四点一刻)起身———恶劣的住宿条件 分层概括文章内容,指出文章的线索 副线:包身工制度的变化 1~7段 具体内容 特点 衣 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 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是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 (第23段 破脏 ) 乡下气 食 两粥 一 饭:早晚吃粥(浆糊一般的薄粥),中午干饭。无菜, 量少。 (第1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