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要求:学生站立挺拔,右手紧握拳头,声音洪亮,目视前方。 专注课堂,主动读背 逆风翻盘,向阳而生 我棒,我真棒! 励志专注 1. 了解郁达夫、朱自清的生平经历,写作 背景,知人论世。 ( 重 点 ) 2、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秋声、秋 色、秋味。把握作者笔下景物 “清”“静”“悲凉”的特点。(重点) 3、感知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 术手法。 (难点) 壹 贰八叁 学习目标 和盘托出 知人论世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 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 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 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 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 上 ) 。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 大学任教。 知人论世 中国现代作家 早期:1920年-1933年 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 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 篇议论杂文。 中期:1933年-1938年 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 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 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 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晚期:1938年-1945年 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 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 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 舞人们战斗。 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 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 爱国主义作家。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 立“左联”,1934年8月创作《故都的秋》,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民国 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 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 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其 革命烈士证书。 郁达夫 (1896-1945)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在他的40余部小 说作品中,除少数篇什之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比照自己的 身世和经历来创作的。“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 色彩。”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 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 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 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这种 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 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郁达夫的散文都直接倾诉自身的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 怀,发出对现代文明带来的龌龊和官僚社会腐败的诅咒,又 常伴随着“时代病”的感伤。 郁达夫的作品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 鲜明的自叙性质, 风格清新,抒情浓 烈,有感伤情调, 有时流露出颓废色 彩。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 体裁。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 称四大文学样式。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聚2.意境深邃3.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 性散文等。 (三)散文五要素 语言、内容、结构、艺术手法、情感态度 “形散”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皆可。 “神聚”主要就立意而言,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 明确而集中。 创作背景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 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1949年国民党 败退台湾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 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郁达夫为躲避国 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 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