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 一 单 单元研习任务 元 01 02 通读第一单元课文和背景材料,判断每篇课文所描写的历史时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深入了解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开国大典、社会主义建设、香港回归等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了解中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未来一百年的发展规划和前景,关注国家在发展中的机遇、挑战和治国方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识别第一单元 5 篇课文的文体,概括总结开幕词、回忆录、新闻(消息和通讯)这几种文体的特点。 长征 百团大战 回忆录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新中国成立 开幕词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改革开放新时期 消息 《别了,不列颠尼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通讯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两万五千里。 长征精神 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指战员到达陕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动作行为描写。如: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親贺,互诉衷肠”;“我”“骑着马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②心理描写。如:“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环境描写。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红军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的场面 多用细节描写,“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丽,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敌人溃败的狼狈。通过这个画面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争场景中,引起了读者的共情,同时对长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