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战后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四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美国 苏联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1947杜鲁门主义 1947年马歇尔计划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年建立“经互会” 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作何反应? 北约 华约 经互会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交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6年 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影响: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掀起学习苏联热潮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中苏关系发展: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列宁与十月革命 苏联模式 攻克柏林 美苏冷战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 1918 1991 苏俄 苏联 十 月 革 命 暂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新经济政策 1922 苏联解体 1927 1928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1936 斯大林模式 俄罗斯 沙俄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没了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1.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内 容 政治 经济 结果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失败告终 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1961年水晶棺被移出列宁墓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面否定斯大林,从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重点:农业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1.赫鲁晓夫改革: 很多赫鲁晓夫的照片里都有玉米 玉米哥 失败原因:未找出根源,仅归结于个人品质 缺乏科学指导和统一战略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评价: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掘墓人)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守墓人)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超级强国。 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因心脏病去逝。 时间 内容 结果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1964年-1982年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 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 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 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 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 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 另一边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项目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054 858 1054 1400 坦克 8500 32400 10500 50000 飞机 5100 4000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