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作 者 简 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选自《陈子昂集》。 背 景 链 接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诗 歌 解 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广阔无限,我倍感凄凉,独自悲伤落泪。 1.“念天地之悠悠”,怎样理解“悠悠”一词?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竟没有一个知音。 情感: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孤独悲苦的心绪。 望 岳 唐 杜甫 作 者 简 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开元24年,(736年)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背 景 链 接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青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望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岱宗:指泰山。 未了(liǎo):不尽。 青:指山色。 诗 歌 解 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苍翠的山色掩映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尽。 代指山东地区 fú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雄伟壮阔的形象。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山北水南。 钟:聚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阳:山南水北。 2.赏析“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之妙。 “割”字表现出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泰山切成南北两面,突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形象。 荡胸:心胸震荡。 曾:同“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意: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正是泰山壮丽的美景引发了诗人攀登的欲望。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感受) (抒发理想)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主 题 概 括 结 构 梳 理 望岳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细望 云层翻涌、鸟儿归巢 抒发情感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作 者 简 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