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单元整体解读 教材版本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单元组合方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作业类型 课时作业 单元作业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此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期四年级上册学行四边形和梯形”打基础。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图形的特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从一些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探索并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折、量、比等形式的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一年级相比,本单元要求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由表象到了实质。第三层次,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巩固图形的特征。本单元一方面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图形的识别活动,处于由以依据表象为主的直观辨认水平,逐步向以依据特征为主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发展。在一年级“认识图形”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在三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有了自主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周长的问题,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测量和图形知识以后,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给出了周长的一般化概念,探索其测量方法,再研究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如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圆的周长公式。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指出“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结合实例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单元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折一折等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并经历求出一般图形周长的探索过程,在充分积累探究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单元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作业目标 进一步巩固复习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估计物体长度及进行测量,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以“画”、“玩”、“联”为活动阶梯,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设计理念 作业设计中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