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86983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1-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73097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9课,两宋,政治,军事,课件,23张
  • cover
(课件网) 宰相赵普 宋太祖赵匡胤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雪夜访普图》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755-763年 安史之乱 907年 朱温代唐 960年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前代之弊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将军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代积弊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原因及解决方案 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 解决:分散军权、崇文抑武 措施 ①行政:文官任知州,牵制节度使;设通判;②财政: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③军事: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决: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①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③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④台谏负责监察 地方:①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③扩大科举规模,文臣治国,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收权” “分权” “抑权” 特点:分化事权﹑相互制衡﹑崇文抑武 防弊之政 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 ②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合称“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四监司”的设立(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杜绝了政治腐败 B 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A. 加强地方权力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分割丞相权力 D. 完善监察机构 B 四监司统管地方财政 “收权” 台谏 :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仁宗有宰相23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13人。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 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 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物二柄,号为二府” 的两个机构是( )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使 C B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  ) 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 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 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 D “分权” 类别 开科(榜) 录取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文举 81 60035 360 武举 28 868 5 宋初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分化事权 B.扩大科举 C.加强专制 D.强干弱枝 取士名额增多,文官队伍庞大: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