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87005

纲要(上)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5-04-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61932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纲要,17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
  • cover
(课件网)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东方巨狮。让他睡吧,不要去惊醒他,因为一旦他醒来,世界将为之震惊。 ———拿破仑 中国这头沉睡的东方巨狮什么时候开始醒来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群体意义的觉醒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群体意义的觉醒 学习目标: 理解晚清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抗争与探索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唤起吾国民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债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此亦事之无如何者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群体意义的觉 醒 中日甲午战争:群体意义的觉醒 序幕拉开 1895年 公车上书 运动高潮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百日维新 运动谢幕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被杀 1898年9月28日 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 (1)政治:《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3)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新法内容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化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1:与洋务运动相比,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问题2: 这场改革打破了谁的饭碗? 前者布新不除旧 后者布新同时除旧 冗官、举人等 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赫德致马士函,1898年10月24日,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问题:维新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缺乏工作经验,急于求成 材料一: 西太后待皇帝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故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我没有机会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或有所作为,所以外间都不大知道我。我不过是替人做样子的……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光绪皇帝,马博《大清十二帝》第六册 VS 问题:西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权力对比如何? 戊戌维新运动 阅读这则材料,请从中找出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如何兴起,活动范围,有哪些特点? 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究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逢天壇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金鼠漂洋孽,时逢本命年,待到重阳日,剪草自除根。 ———刘伯温伏碑记 义和团运动 阅读这则材料,请从中找出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如何兴起,活动范围,有哪些特点? 特点 《马关条约》签订后 背景 ,反洋教 活动范围 黄河中下游 口号 扶清灭洋 封建迷信、愚昧落后 庚子三春,日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