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老子》四章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借助课下注释,积累《老子》第十一章中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拓展事例,辨析老子的“有无之用”,思考老子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老子的思想,并感受其现实意义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了解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了解道德经 道德经的来由:老子弃世出关 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云游,又觉得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思想概要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修身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治国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进,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了解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力量衰微,诸侯国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原文 老子四章 老子〔先秦〕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