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19968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渡荆门送别》同步训练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5次 大小:670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cover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30课《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填空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和此行的_____。 答案:记叙|地点|目的 解析:分析:“渡远荆门”交代远渡的地点,“楚国游”写的是此行的目的。 点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分析: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点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要仔细分析其作品中所写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答案:D 解析:分析: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点评:本诗写景开阔高远,因此诗风也随之雄健。 4.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点评: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特色。 5.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A 解析:分析:A应是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渡远的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点评:赏析诗歌,注意抓住诗歌的细节问题。 6.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之情。 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7.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答案:怜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怜”是怜爱的意思,主体是“水”,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从细微处体会诗歌的内容。 8.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