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了解小说利用对比、夸张、细节描写和敬词增强讽刺效果的作用;通过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形象。 3.通过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小说情节,赏析刻画人物时使用的手法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文本内容和拓展资料分析小说主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这些诗句体现出关于科举制度的哪些真实写照? 生:科举考试之路十分艰难,许多考生因多年备考而年华老去;当时社会上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士”阶级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阶级,当时人们渴望通过科举改变个人命运,提升阶级地位;科举考中后意味着为家族增添荣誉,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二、探究情节,品析范进疯状 师:《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是一篇讽刺小说,写了范进两次考中,请同学们复述小说情节,再去思考文章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提示:关注小说标题,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部分概括内容) 生: (1) 开端:范进考中秀才 (2) 发展:范进向岳父借贷应试反被嘲笑 (3) 高潮: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胡屠户治疯 (4) 结局:举人来访,生活变好 生:详写内容为范进中举后发疯,略写内容为范进考中秀才。 师:第一次考中秀才的范进为何没有发疯? 背景链接 材料一:范进考学二十多次,直到54岁考中秀才,同年考中举人。 材料二:古代科举选官制度 院试(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春闱):国家级考试,挙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第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材料三: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考中秀才的录取率大约为3%,而考中举人的录取率更低,大约为1%。 师:在古代,秀才是功名中最低级的一种,秀才不能做官,本质上还是百姓,只能享受面赋税徭役、升堂时免下跪礼等待遇,很多秀才一辈子考不中举人。只有考中举人才意味着真正踏入仕途、跨越阶层。考中举人后可以选择做官,如果不做官也可以和当地地方官平起平坐。 师:所以文本详写范进发疯其目的正是为主旨服务,这也有助于这篇讽刺小说达成讽刺效果。那么作者在塑造范进这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1:细节描写,使用了语言、动作、神态、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范进。 生2:使用对比手法,把中举前后的范进进行对比,这一转变也凸显了文本主旨。 生3:使用夸张手法,将中举后的范进刻画成一个疯子,能表现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很大。 小组活动:学生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中举前: ①“范进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 (唯唯连声意为连胜应答,以示顺从;见教意为指教,是客套话) 语言描写,面对胡屠户的指责辱骂,范进的表现是绝对顺从,从中看出范进卑怯、懦弱、麻木。 ②“‘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如何甘心?’” 心理描写,表现出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已经到了固执的程度,走火入魔。 中举后: ①“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莫误了我卖鸡’。”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语言中流露出范进屡试不中的屈辱感。 ②“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语言描写,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子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 ③“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