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03233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1-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93945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高中,纲要,中外,必修,编版
  • cover
(课件网) 【第1单元导语】 春秋战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 百家争鸣是此时期的思想反映 (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奴隶制到封建制) 思考:由此可见,此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变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 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 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事实; 2.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认识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4.掌握百家争鸣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2.难点:商鞅变法;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 春秋 战国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BC770年—BC476年)乱 西周初年诸侯国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阅读第9页正文第一段,思考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诸侯争霸 春秋五霸 反映 周王室衰微 表现 ▲春秋列国形势图 反映 凭本国势力, 以“尊王”名义称霸 周王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总结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中心任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争霸变为兼并 表现 战国七雄 反映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战国形势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对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你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信息,从中得出怎样的结论? 信息:政权数量减少、战国时修建长城、部分少数民族融入中原各国…… 结论一:列国之间纷争不断 结论二:民族之间互动、交融 无形中促进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代的剧变及其历史演进本质上对华夏国家与民族发展方向起了定位作用。华夏民族文化圈进一步向四边疆域扩展,越来越多的夷狄之地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许多过去的夷狄之民融入华夏文化中,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分子。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往来与联系 (战争、贸易、人口迁徙等)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 戎 东 夷 “变”中趋“同” 经历春秋战国五个多世纪的斗争、融合,华夏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中原出现了统一的大趋势。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以华夏为中心,吸收周边民族,华夏认同逐渐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奠定民族基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问1:根据教材,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进步: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繁荣: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了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 问2:解析三幅图片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 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小农经济出现 阶级关系变化 A B C 图1 图2 图3 材料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经济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潮流 ③法家思想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指导思想 ④秦国的落后,受到东方六国的鄙视 前356年开始 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①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②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社会: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②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背景: 时间: 内容: ①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