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17309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4819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
  • cover
沈阳二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2月测试 高一(27届)历史试题 说明:1.测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I卷(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本·作篇》记载:“胲作服牛”(胲:商人的第七代祖先;服牛:训练牛,让牛为人民服务);下图是殷墟出土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亚长”牛尊。据此可知() A.牛耕技术在商朝得到发展 B.商朝青铜器以礼器为主 C.牛耕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 D.商朝青铜铸造工艺完善 2.“九鼎”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王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谷地。周公此举可印证() 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 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 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 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 3.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B.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 C.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D.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 4.有人这样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了中国古代政治() A.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的转变 C.从宗法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军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转变 5.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 A.整顿社会风俗 B.统一制作规范 C.提高行政效率 D.巩固国家统一 6.汉武帝时,朝廷制定了“擅赋法”,规定汉军出征时沿途郡县只需提供粮草,以防止官吏借机向百姓赋敛。此举() A.体现了休养生息政策 B.有利于社会稳定 C.保证了军事斗争胜利 D.杜绝了官吏贪腐 7.汉画中的孝子系列图频繁出现于不同载体与场所,而图中的人物和故事多不见于汉代史传;少数见于两汉史籍者,图像与文献往往并不吻合。它们很可能由民间口耳相传、增枝添叶而成。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纲常受社会推崇 B.“孝”成为选官的标准 C.官吏对儒学关注欠缺 D.儒学正统地位引质疑 8.《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B.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9.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尝言:“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倡导说汉语、改汉姓、易汉服。材料表明当时北方() A.汉匈和亲影响深远 B.少数民族普遍汉化 C.统一条件逐渐成熟 D.民族之间交融发展 10.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11.公元204年曹操下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