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25687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案

日期:2025-04-1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468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认识,厘米
  • cover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例1、例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学习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的要求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中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学业要求为让学生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积累的已有经验,以直观感知为主。引导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创设测量课桌长度等生活情境,借助拃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不同方式测量,经历测量的过程,比较测量的结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如重新测量课桌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例1、例2,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本节课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例1通过图片的形式描述了古人的测量方法,发现由于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引入对厘米的学习。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以及用直尺进行测量有一定生活经验,包括可能用过或见家人用携带的尺子(庹、足)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但对于测量的本质、为什么时候要统一长度单位,如何准确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的认识是模糊、不清晰的。8岁左右的儿童活泼、好动,乐于助人。让他们帮助学校解决实际的困难,激发学习动力;采用找一找、比一比、量一量的方式建构长度单位的表象,明晰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够调动学习的热情,这些都符合学段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多样探究操作活动、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明确直尺各部分的组成及初步学会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学会读数,体会估测方法,培养估测意识。 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倾听、表达、交往、操作等学习习惯,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和念模型。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 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3厘米、7厘米长的小棒(每生一根):铅笔盒等物品;多媒体;移动展台;板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这里有两只铅笔,你们能帮我比一比哪只铅笔更长吗?那具体长多少呢,短多少呢? 讲授:这就涉及到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知道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什么呢 这些测量工具是后来才发明的,那我们的古人如果想测量物体的长度会怎么办呢? 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比如刚才视频中身体中的哪些部分可以作为测量工具?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课桌长几拃? (学生可能量出4拃,5拃) 老师量只有3拃。为什么同样的课桌,结果却不一样呢?预设: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 要怎么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预设: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师小结:是的,为了保证同一个物体测量出来的长度是一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