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村晚 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01 聚焦儿童,初感诗情 02 巧妙对比,体会童趣 03 目 录 01 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知诗人 01 雷震,南昌(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生平不详。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初读古诗 01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bēi yī 02 聚焦儿童,初感诗情 知晓诗意 02 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说说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完成探究单。 古诗 季节 地点 主要 儿童 生活 情景 《村晚》 探究单 知晓诗意 02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陂(bēi):池塘。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淹没 漪(yī):水上波纹。 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 知晓诗意 02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随口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知晓诗意 02 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说说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完成探究单。 古诗 季节 地点 主要 儿童 生活 情景 《村晚》 探究单 夏季的傍晚 池塘边的小路上 牧童横坐在 牛背上信口 吹着短笛回家 牧童 03 巧妙对比,体会童趣 对比同字异意,想象“满”的动态过程 03 草满池塘水满陂 你能辨析这两个“满”的不同状态吗? 草满:“多”→“满” 原本水面上水草稀稀落落,不断生长之后,越扩越宽,逐渐遮盖水面。 原本水位较低,水量丰盈之后,水位不断升高,以至于溢出岸边。 水满:“高”→“满” 03 水满陂 草满池塘 对比同字异意,想象“满”的动态过程 满 对比经典动词,想象“衔”的美妙画面 03 山衔落日浸寒漪 思考:原诗中的“衔”字能修改为“吞”字或“咬”字吗? 不能。因为“吞”字太快,“咬”字又显得过于用力。原诗中的“衔”字呈现出轻柔感、舒缓感,着力展现了夕阳轻柔、缓慢下落的过程。 对比经典动词,想象“浸”的美妙画面 03 山衔落日浸寒漪 思考:是什么“浸”在水中? 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 对比交流类型,想象“横”的多维质态 03 牧童归去横牛背 你能想象牧童是怎样横在牛背上的吗? 横躺在 牛背上? 横跨在 牛背上? 横卧在牛背上? 03 “短笛无腔信口吹”中,牧童究竟是怎样“信口吹”的?这刻画出了牧童怎样的形象? _____ _____ 对比交流类型,想象“吹”的多维质态 天真可爱 休闲自在 03 诵读古诗,体会童趣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伴读音乐 语速稍缓,重读“ ”的字,画线词语尾音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 画线字词尾音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03 对比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古诗,你们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对比阅读,体会童趣 相同点 不同点 03 对比阅读,体会童趣 相同之处 童孙 稚子 牧童 学种瓜 弄冰 骑牛背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都写儿童的生活;诗人笔下的儿童天真可爱、自由自在 03 对比阅读,体会童趣 农忙时的村庄 寒冬时的村庄 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四十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 不同之处 时间、地点、活动各不相同 03 对比阅读,体会童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读一读,感受宋代儿童的乐趣,并说一说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