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27168

第1课《社戏》同步课件+素材

日期:2025-0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124661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课,社戏,同步,课件,素材
    (课件网) 社 戏 鲁迅 壹 导入新课 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导入新课 看 看 看 看 看 导入新课 看 导入新课 看 导入新课 看 绍兴的乌篷船 导入新课 看 导入新课 看 导入新课 贰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重点) 2.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3.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素养)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整体感知———作品介绍 本文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我”写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他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社戏》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里。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因其外祖母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就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不幸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他看到了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本文的中心事件———看社戏。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偏僻( ) 照例( ) pì 欺侮( ) 絮叨( ) 宽慰( ) 嘱咐( ) 怠慢( ) 凫水( ) 踊跃( ) 宛转( ) 皎洁( ) 纠葛( ) lì wǔ xù dɑo wèi zhǔ dài fú yǒnɡ wǎn jiǎo jiū · · · · · · · · · · · · · 字形易错。 字音易错。 整体感知———字音字形 字形辨析 掇( )撺掇 duō 辍( )辍学 缀( )点缀 棹( )棹船 zhào 淖( )泥淖 掉( )掉进 chuò zhuì nào diào 注意“掇”字在“撺掇”“拾掇”等词中读轻声。 整体感知———字音字形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装模装样: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怠慢:冷淡。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探望、问候(多指对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