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1 溶解度的综合应用 【典例】(2024·甘肃中考)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请按要求填空。 (1)由图可知,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物质是 。 (2)交点C的含义是 。 (3)T1 ℃时,将乙溶液由B点变为A点的方法是 (填一种)。 (4)T3 ℃时,将35 g甲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方法点拨 1.溶解度曲线应用中的3点注意事项: (1)比较溶解度大小:需指明温度。 (2)比较析出晶体多少:需指明等质量的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及结晶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溶解度变化趋势(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需要降温)。 2.有关溶解度或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应记忆下列公式(饱和溶液): (1)=。 (2)溶质质量分数=×100%。 强化训练 考向1 一条线 1.[学科素养·科学探究与实践]如图所示,图1是项目学习小组开展“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活动的实验过程,图2是白糖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85 ℃时,蔗糖的溶解度是400 B.a点的蔗糖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C.“4~5天后”杯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从85 ℃降至20 ℃,会析出198 g蔗糖晶体 2.t2 ℃时,向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加入13 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固体析出,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P点表示甲的溶解度为98 g B.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甲的溶解度 C.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 考向2 两条线 3.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0 g NaCl B.0 ℃时,KNO3和NaCl两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NaCl大于KNO3 C.30 ℃时,将等质量的KNO3和NaCl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NaCl大于KNO3 D.将30 ℃的KNO3溶液降温到20 ℃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4.(2023·乐山中考)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如图是甲、乙两种气体在101 kPa时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甲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于乙 D.T ℃时,气体乙的溶解度为2 g 5.(2024·日照二模)图1为氯化钠、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10 ℃时,向两只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氯化钠、碳酸钠两种物质,至不再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的是 溶液。 (2)20 ℃时,向136 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一定质量的水,配成10%的氯化钠溶液用于农业生产中的选种,请计算加入水的质量: g。 (3)将30 ℃时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10 ℃,晶体析出较多的是 。 (4)如图2所示,20 ℃时,将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液体甲的烧杯中,向甲中加入某固体乙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甲、乙物质的组合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水和氢氧化钠 B.稀盐酸和镁 C.水和硝酸铵 D.水和冰 (5)当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选用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方法获得碳酸钠晶体。 考向3 多条线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变温时不考虑溶剂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t1 ℃时,甲、丙的饱和溶液,溶剂质量可能相等 B.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可能相等 C.将t3 ℃时甲、乙、丙的混合溶液降温至t1 ℃,析出的固体中可能只有乙 D.将t1 ℃时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7.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将3 g的甲物质放入10 g的水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