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32801

2024年高考八省联考作文解析真题呈现(四川、河南、山西)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264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年,高考,八省,联考,作文,解析
  • cover
2024年八省联考作文解析真题呈现(四川、河南、山西)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阅读II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该题目以丰子恺先生的话语为引,聚焦人类成长过程中艺术感与同情心的变化,探讨心灵在世俗压力下的坚守问题。这一主题极具深度,引导考生深入挖掘生活表象背后的人性挣扎与精神坚守,能充分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感悟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关照自我与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反思成长的意义,传递出珍视美好心灵特质的积极导向。 可以从认同的角度出发,去列举生活中诸多随着年龄增长、步入社会后,人们渐渐失去童真、对美不再敏感、同情心淡化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而呼吁人们找回曾经美好的心灵特质;也可以从部分认同或者不认同的角度进行思辨,比如指出虽然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人心灵特质被消磨的情况,但也有很多人在成长中依然保持并升华了这些美好特质,或者阐述成长本身并非必然导致心灵特质的丧失,而是一种可以让“艺术”“同情”等特质以更成熟的方式展现的过程等。 首先要聚焦题目所引用的关键语句:“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我们审题立意的核心出发点。 从理解语句内涵角度来看,它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性本质与成长变化的观点。“人类本来是艺术的”,这里的 “艺术” 并非单纯指绘画、音乐等狭义艺术形式,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感知力、创造力与审美力,象征着人天生具备从平凡中发现不凡、赋予事物独特意义的能力,就像孩童能用简单的积木搭建出奇幻城堡,用涂鸦勾勒内心的梦幻天地。“本来是富于同情的” 则强调人性初始阶段的善良与共情,孩子看到他人落泪会跟着伤心,小动物受伤会想要帮忙,纯粹出于本心的悲悯。 然而,“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直击成长的痛点。成长过程中,世俗的压力纷至沓来。学业竞争让学生埋头于书本,无暇顾及路边绽放花朵的美丽;职场拼搏使成年人周旋于利益,淡忘了对同事困境发自内心的关怀。功利心作祟,人们开始衡量付出同情、追求艺术的 “性价比”,久而久之,曾经敏锐的心灵变得麻木,那些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被隐藏。 在审题立意上,如果选择同意该说法,可从多方面深入。比如探讨教育体系的应试导向,如何让学生在题海中丧失了对诗意、对他人的热情;剖析社会节奏加快、物质至上的风气怎样侵蚀人性,以城市邻里间的冷漠对比往昔乡村的互助温情为例。还可从个人成长经历出发,讲述自己儿时对万物好奇、乐于助人,长大后却畏首畏尾、内心冷淡的转变,反思重拾初心的路径。 要是不同意,同样有理可依。能以人类科技进步为切入点,诸多伟大发明源于科学家对未知的艺术畅想、对人类未来的同情关怀;或者着眼于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大量志愿者、爱心人士用行动证明成长未泯真心;亦或从文化传承角度,古老技艺代代相传,手工艺人坚守艺术匠心,在岁月里延续民族的艺术根脉,彰显人性光辉在成长中持续闪耀。 总之,面对此题目,无论赞同与否,关键在于围绕人性、成长、艺术、同情等关键词,结合生活实例与社会现象,深入挖掘,构建逻辑严密、富有感染力的论述,方能写出最佳立意。综合上述审题分析,以下为可选取的最佳立意方向: 赞同观点: 立意一:成长之殇,心灵蜕变:深入阐述成长路上,外界压力如学业、职场竞争,内心因素像功利心的滋生,如何一步步阻碍人们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