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37968

18 慈母情深 第一课时 教案

日期:2025-01-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200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慈母,情深,第一,课时,教案
  • cover
慈母情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2.初步感知“反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能进行简单应用。 3.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感受亲情无价,感受母爱的平凡而伟大,懂得珍惜、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 体会“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任务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请标上段落序号(长文短读) 朗读课文,自我评价: 要求 自我评价(5分) 家长评价(5分) 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 不卡壳、不回读、不破句 我觉得本课容易读错的两个字是()、(),不容易理解的两个词是()、() 注意“魂”和“魄”的区别,怂恿的声调也容易读错;攥是平舌音;兜不要读错;机械不要读成jie;口罩是翘舌音。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一直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进工厂找母亲),看到厂房环境(极其恶劣),发现母亲工作(极其辛苦);当母亲知道“我”的来意,就毫不犹豫地(给钱买书),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一顿后,又为我凑足了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场景 一、思考交流,梳理场景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段落多、内容长,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你觉得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可以分成三部分。课文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缘由。“我”想买一本一元多钱的书,但家境贫寒,愿望难以实现。可是对于书的强烈渴望还是让“我”走进了母亲工作的小厂。 课文第二部分(第5-34自然段)写出了向母亲要钱的经过。在小工厂里,“我”看到了母亲劳苦的工作状态,但是当"我"提出要买一本书的时候,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 课文第三部分(第35-38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我”拿到钱没有买书,却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但母亲又给我凑足钱买了书。此时作者买书,不再是简单地出于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出于对为人子的责任和对母亲的感恩。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给课文划分层次?你的根据是什么? 预设: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的。 再次引导学生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之后,你现在会怎么概括课文的内容?能不能说得更充分?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我”买到了书。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给课文划分层次,进而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任务三:聚焦场景,品悟感情 一、联系实际,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买书的经验,说一说:为什么作者买一本一块五的书,要钱时会那么犹豫、不忍心?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提示:如果学生无法完成查时代背景的任务,老师可以适当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谈体会。可出示梁晓声作品《母亲》片段。) 《母亲》片段: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当年,父亲远在外地,三年才回来一次。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要买本一元五角钱的书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即使是这样,每次我要钱买书,母亲都很大方,从不让我难堪!至今我都珍藏着我的第一本课外书《青年近卫军》 预设: (1)从哪看出“我”家境贫寒? 我从“从来没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