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38072

2.回延安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824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回,延安,教学设计
  • cover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4.朗读成诵,理解诗人在每节诗中运用“信天游”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45年,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三、文本链接: 1.写作背景 贺敬之语:“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2.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魅力。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等感情。 2.提问:本诗共五个章节(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思考: 本诗是“回延安”,如果把“回”改成“去”“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精读文本: 1.诗歌第一节,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在第二节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