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39746

4.3海—气相互作用 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5697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相互作用,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海—气相互作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海—气相互作用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分析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区域认知:能够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东、西岸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3.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案例,能够分析水—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4.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相关材料,分析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对全球水势平衡的影响。(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新课导入】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1月7日清晨,锡林浩特市气温-37.8 ℃,破21世纪最低纪录。由于冷空气活跃,过去的一个多月,大家可谓在气温“跌跌不休”中度过,寒冷已成为常态。为什么2020~2021年冬季这么冷?是因为拉尼娜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成因的差异。 【自主学习】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1.正常情况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在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东太平洋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 2.厄尔尼诺现象 (1)成因 在某些年份,当南半球赤道附近盛行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2)影响 ①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南太平洋东西向大气环流格局发生改变,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势力减弱,相对的上升势力增强,空气中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南美沿岸国家降水增多,甚至引发洪涝灾害。 ②由于大范围海水温度升高,因此冷水性鱼类无法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给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一些以鱼类为食的鸟类也会大量死亡或迁徙。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厄尔尼诺现象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1月7日清晨,锡林浩特市气温-37.8 ℃,破21世纪最低纪录。由于冷空气活跃,过去的一个多月,大家可谓在气温“跌跌不休”中度过,寒冷已成为常态。为什么2020~2021年冬季这么冷?是因为拉尼娜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1.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成因的差异。(区域认知) 提示:两种现象发生的位置大体一致,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而拉尼娜现象是该地区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2.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这两种现象实际上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当东南信风增强时,发生拉尼娜现象。 【针对性训练】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的典型代表。读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