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安塞腰鼓 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排比、反复和短句的表达效果,掌握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3.感悟中华文化和文明,进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安塞(sài) 晦暗(huì) 冗杂(rǒnɡ) 羁绊(jī) B.烧灼(shuó) 闭塞(sè) 磅礴(pánɡ) 亢奋(kànɡ) C.戛然(jiá) 恬静(tián) 骤雨(zhòu) 沉稳(wěn) D.思绪(xù) 震撼(hàn) 淋漓(lí) 飞溅(j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蹦跳 闪射 瞳仁 明淅 B.束缚 排解 急促 活跃 C.严俊 搏击 包裹 释放 D.辐射 渺远 璇转 凝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安塞腰鼓随着声音的消失,各个舞者的动作也戛然而止。 C.学成一门专业是艰苦的、长久的,不可能一朝醒来就能大彻大悟,熟练掌握。 D.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我市人民认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在安塞腰鼓的表演舞台上,变幻丰富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避免在传统文化宣传上的形式主义错误。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3)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A.拟人 排比 比喻 B.比喻 夸张 拟人 C.拟人 排比 夸张 D.拟人 夸张 拟人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C.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D.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9分) 1.选出说法不恰当的一项(3分) A.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但是:”和“看———单独成段是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转变。 B.安塞腰鼓舞蹈的特点是壮阔、豪放、火烈。 C.“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句话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三个词语是并列关系,可调换顺序。 D.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作者却说它“变得飞溅”了,这样写出了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3.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 。(3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1分) 打树花 冯骥才 ①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②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