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二 区域地理 探索区域概念与类型、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 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 能够结合现实中区域重新划分的案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人类的产业活动对区域变动的影响,理解区域存在动态性的特征。 2.综合思维 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划分实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对区域划分的变动进行系统的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3.区域认知 能够分析区域的相关资料,为行政区域的变动、新型经济区域的设立、特殊文化区域的存在等提供科学的解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划分的利弊,提出较为合理的区域划分建议。 4.地理实践力 能够独立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料,规划不同的区域划分体系;能够查阅相关文献,运用时空思维,对某一现实区域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解释;能够结合已有资料,对现实区域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人们对同一省级行政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习惯称呼,也反映出了区域差异。如把江苏省位于长江以南的部分称为“苏南”以北的部分称为“苏北”;把四川省东部地区称为“川东”,西部地区称为“川西”;把陕西省南部地区称为“汉中”,中部地区称为“关中”,北部地区称为“陕北”等。 探索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区域” 这个概念的? 区域的特征 课时一 定义: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什么是区域? 地理学中的区域还是一种空间思维,通过区域认知,人们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认识、理解,并找出规律。 Eg.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北地区、浙江省 明晰概念 思考: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界线? 中国干湿区的划分 800mm 200mm 200mm 黄河三角洲范围的变化 表现一: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00mm 表现二: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明晰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是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区域的特征:①范围有大有小; ②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国界线、省界线等; 有的界线模糊(过渡性),如自然带、干湿地区等; ①区域整体性 定义:指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居民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文化等。 一、区域的特征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 青藏高原 地势高 外围环山 板块碰撞 抬升为陆地 地热丰富 河谷农业 青稞、小麦 冻土发育 雪山连绵 冰川广布 大江源头 牦牛 降水稀少 草甸草原 高寒牧业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 交通不便 气候寒冷 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西北地区 内流河为主,多为咸水湖 植被稀疏,多荒漠 畜牧业为主 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 土壤含盐度高,有机质含量少 深居内陆,海拔较高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 浙江省青田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质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稻鱼共生系统是青田县的“名片”,能够给区域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区域整体性 ②区域差异性 定义:指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则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