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的时间》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认识 24 时计时法,熟练掌握 12 时计时法与 24 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方法,能精准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深刻理解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提高时间管理意识,培养严谨的时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清晰区分 12 时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熟练掌握两种计时法的转换技巧,准确计算经过时间。 难点 透彻理解 24 时计时法的原理,灵活应对跨中午 12 时的时间计算及实际情境中的时间问题。 三、教学方式 采用直观演示法,借助时钟模型和时间轴展示时间变化;运用讲授法清晰阐述概念和方法;组织小组合作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互动、共同解决问题;通过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趣味导入 ——— 时间的奇妙之旅 教师播放一段展示一天中不同时刻人们活动的图片,如清晨的锻炼、上午的工作学习、下午的休闲娱乐、夜晚的休息等。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图片中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时间?你们知道这些时间是怎么表示的吗?”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一天的时间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存在形式,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知识探究 ——— 时间的奥秘探寻 认识 24 时计时法:教师拿出一个时钟模型,将时针和分针拨到凌晨 0 时,向学生介绍这是一天的开始。 在 24 时计时法中就表示为 0 时。然后,依次拨动时针,展示 1 时、2 时…… 直到中午 12 时,强调此时 12 时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的表示是相同的。接着,继续拨动时针,当拨到下午 1 时,向学生说明在 24 时计时法中,下午 1 时要在 12 的基础上加 1,即为 13 时。以此类推,展示到晚上 12 时(24 时),让学生观察时针正好走了两圈,共 24 个小时,从而理解 24 时计时法的原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时间轴,将 0 时到 24 时依次标注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 24 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利用时钟模型和时间轴的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时针在一天内的转动过程,以及 12 时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建立 24 时计时法的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两种计时法的转换:教师给出一些时间,如凌晨 3 时、上午 9 时、下午 4 时、晚上 10 时等,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将这些时间转换为 24 时计时法,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 12 时计时法转换为 24 时计时法时,中午 12 时以前的时间直接去掉限制词,中午 12 时以后的时间去掉限制词后要加上 12;24 时计时法转换为 12 时计时法时,12 时以前的时间直接加上限制词,12 时以后的时间减去 12 后再加上限制词。教师通过举例,如 17 时转换为 12 时计时法,先计算 17 - 12 = 5,所以是下午 5 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转换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两种计时法的转换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计算经过时间:教师展示邮政取信时间的例子。 第一次取信时间为 8:40,第二次取信时间为 14:00,第三次取信时间为 18:30。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第二次取信到第三次取信的间隔时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如有的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在时间轴上数出从 14 时到 18 时经过了 4 个小时,再加上 30 分钟,得出间隔 4 时 30 分;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先将 14 时和 18 时 30 分都转换为分钟,即 14×60 = 840 分钟,18×60 + 30 = 1110 分钟,然后相减 1110 - 840 = 270 分钟,再将 270 分钟转换为小时和分钟,即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