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验8 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1.(2023·北京中考)向分别盛有下列物质的点滴板孔穴中滴加足量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 ( ) A.Fe2O3 B.Fe C.稀NaOH溶液 D.Na2CO3溶液 2.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下列选用的物质不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 A.紫色石蕊溶液 B.镁条 C.氧化铜 D.硫酸钠溶液 3.利用如图所示探究物质的性质实验,点滴板①②③是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滴加稀盐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镁条迅速反应,铜片没有现象,则可判断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 B.①处有白色沉淀,则①处可能为硝酸银溶液 C.②处没有现象,则②处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D.③处有气泡,则③处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4.在①二氧化碳 ②酚酞溶液 ③稀盐酸 ④碳酸钠四种物质中,能和氢氧化钙反应且反应中表现出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向20 mL 0.4%的NaOH溶液(预先滴入3滴酚酞溶液)中逐滴滴入0.4%的稀盐酸。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溶液pH随所滴入稀盐酸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烧瓶中的溶液在a点时显红色 B.在b点时溶液中H+和OH-恰好完全反应 C.在c点时烧瓶中的溶液呈酸性 D.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里Na+逐渐减少 6. (2023·遂宁中考)遂宁某中学举办“理科节”主题活动,杨阳同学表演了一个魔术———多变的气球”。雅菲用所学知识选择下表4组物质设计如图所示的模拟实验,推测气球变化的现象并分析原理(假设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变化),现象推测和原理分析都正确的个数有 ( ) 序号 物质m 物质n 现象推测 原理分析 ① 稀硫酸 锌粉 逐渐鼓起并保持 Zn+H2SO4===Zn2SO4+H2↑ 反应产生气体,内压保持不变 续表 序号 物质m 物质n 现象推测 原理分析 ② 水 硝酸铵 固体 逐渐变瘪并保持 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内压减小并保持 ③ 氢氧化 钠溶液 二氧化碳 逐渐变瘪并保持 2NaOH+CO2===Na2CO3+H2O 反应消耗气体,内压减小并保持 ④ 水 生石灰 逐渐鼓起,慢慢恢复 CaO+H2O===Ca(OH)2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结束一段时间后恢复常温,内压先增大后恢复 A.1 B.2 C.3 D.4 7.某学校运动会上,学生在进行化学越野赛。如图所示,某同学携带着稀盐酸逆时针奔跑,若稀盐酸分别能与各个红旗点的物质发生反应,就能跑向下一个红旗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若②是铁,稀盐酸与其反应后,溶液呈现浅绿色 B.若③是氧化铜,稀盐酸与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 C.若④是碳酸钠,要检验该反应中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取的试剂为硝酸银溶液 D.若⑤是氢氧化钠,稀盐酸与其充分反应后,所得无色溶液中最多有2种溶质 8.下列四组实验中,不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 ) 9.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NaOH溶液和Ca(OH)2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实验装置及部分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选用等量的Ca(OH)2溶液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10.根据图回答问题: (1)加入稀盐酸至过量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反应中,数目减少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取样,加入CuO粉末 B.取样,滴加NaOH溶液 C.取样,加入CaCO3粉末 11.如图所示,稀硫酸能与相连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稀硫酸与BaCl2溶液反应的现象是 。 (2)写出稀硫酸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X可用作钾肥,其化学式为 。 12.(2023·陕西中考改编)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注:烧杯内的反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