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同学们,广汇美术馆珍藏着一幅《漓江胜境图》,现在广汇美术馆想聘请一位《漓江胜境图》的特约讲解员。请你写一段80字左右的讲解稿前去应聘。 为了帮助同学们能够顺利应聘,我们先一起学习画作者的一篇文艺论文。 境 境 水 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的 的 意 意 李 可 染 山 山 画 画 教学目标 01 把握核心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02 梳理思路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03 借鉴方法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预 习 检 测 01 - - 作者简介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1907—1989)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人物画的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字音字形 惆 怅 夔 门 朝 朝 暮 暮 浮 光 掠 影 英 雄 气 概 金 碧 辉 煌 chóu chàng zhì xuàn mù luè kuí gài ǎi huáng 真 挚 渲 染 朝 霞 暮 霭 词语释义 意 境 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缘物寄情 把感情寄托在菜一事物上。 身临其境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临:到、来。 全马在胸 画马心里必须先有整匹马的形象,后用以借喻故事有全盘的计划。 胸有成竹 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成:现成。 浮光掠影 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 整 体 感 知 02 - -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意境”谈了哪些话题?按照议论文结构该如何划分层次? 01 提出问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论点) 分析问题 什么是意境? 怎样获得意境? 有了意境,还要有意匠。 解决问题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结论)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02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阅读课文,说说怎样获得“意境”? 03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意匠与意境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04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意匠是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即加工手段,它与意境相辅相成。山水画有了意境,也就有了生命,有了它存在的价值,所以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细 读 品 析 03 - - 细读品析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例 一 文章在论述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原文举例论述。 01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细读品析 文章在论述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原文举例论述。 01 例 一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证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