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1969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43张PPT)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1290619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PPT,43张,课件,阅读,作品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儒林外史》 — 讽刺作品的阅读 名著 导读 借助日程安排表,自主规划阅读。 伍 在创设情境中,产生阅读小说《儒林外史》的兴趣。 壹 阅读《儒林外史》回目,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贰 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借助思维导图对本书人物进行分类。 叁 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肆 学习目标 九上第六单元第23课《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对于“儒林”之范进的故事让人啼笑皆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著作,去感受讽刺小说的精髓吧! 创设情境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解 题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描述了众多读书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和生活的追求。 作品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走进作者 (1)吴敬梓出身望族。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他应 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创作背景 (2)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创作背景 也叫“童生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明代由提学官主持考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考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试地点分别在县、府、州。院试三年内举行两次,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童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4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命题,阐释义理。“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文化常识 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