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3074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4.10《变废为宝有妙招》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4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227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2025,学年,统编,道德,法治,四年级
  • cover
11《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认知起点 通过课前调查、分析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保护环境意识,本课学生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垃圾,和它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废弃物中有很多可再利用的宝贵资源,可是由于人们不充分利用,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巨大的资源浪费。 2.思维特点 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直观形象的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看待问题的角度重看到的、听到的,缺少思考到的,其多维认知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输入性”观念的引导,因此,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带领他们发现减少垃圾、变废为宝的生活方式具有绿色环保的巨大价值,促使学生产生过绿色生活的迫切欲望。 3.情感态度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尚不成熟,能够进行一定的理性分析。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现实的事例容易产生共鸣。 二、教材解析 (一)课标解读 课标如航灯,它决定了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2022 版新课标中最为明显的是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指向的核心素养为“责任意识”。聚焦核心素养内涵中责任意识的第二条担当精神,课程目标中具体要求为“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总目标中进一步提出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的要求。在核心素养和总目标的基础上,学段目标细化为“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同时,课程内容中规定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学业质量描述板块规定勤俭节约,能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二)教材分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生存境界。我国将“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系统地纳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主要有三个目标:(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消解与自然的对立、对抗;(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3)认识人、自然、社会的复杂关系,发展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理性能力。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螺旋上升地编排了“人与自然”主题相关的4 个单元:《我和大自然》(一年级)、《绿色小卫士》(二年级)、《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四年级)、《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五年级)。四年级上册《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一单元,承接低年级“认识并懂得节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有保护环境意识,学习有创意生活”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变废为宝有妙招》是本单元第二课,是学生在学习《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的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明白垃圾其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对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有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新的资源观,辩证地看待垃圾与资源问题。由此,本课确立了“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并逐步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看漫画《明明的一天》思考解决办法、总结经验丰富《绿色行动指南》,知道减少垃圾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学生通过探究“这 20%的垃圾去哪了?”、观看视频《厨余垃圾的变身》、讨论交流,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初步形成科学处理垃圾的意识。 3.学生通过开展“变废为宝”作品展,思辨“为什么不能放?”以及小组合作探究垃圾变身背后的秘密,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三个教学目标活动明晰、各有侧重、层层递进,最终指向“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达成。 四、教学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