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做有梦想的少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认识中学阶段是人生的新起点、发展的新阶段基础上,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本课是上一课时的升华,引导学生从改变自己扩展到改变世界。和学生一起讨论梦想的作用、少年梦想特点,鼓励学生勇于追梦;引导学生能把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是一个处在由儿童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特殊群体,朝气蓬勃充满朝气,但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有待进一步发展。他们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期待在新的集体中展现一个新的自己。少年时期正处于做梦的年龄,梦想会有很多,而且多变。少年的梦天真无邪,充满生长的力量。少年多梦,但缺乏行动与坚持,许多梦想,由于没有去努力,最后变成了空想。 目标确定 1、政治认同: 通过阅读袁隆平的两个梦想,懂得拥有梦想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国梦的思考能将个人梦与中国发展相结合,规划初中生活之后的发展路径与内容。 2、道德修养: 知道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体验梦想的力量,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3、责任意识: 通过活动认识到有梦就有希望,努力就有改变,并能为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付出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袁隆平事例懂得拥有梦想的重要性,通过对思考“想是不是不够远大”能将个人梦与时代脉搏相结合,规划初中生活之后的发展路径与内容。 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有梦就有希望,努力就有改变,并能为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付出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出示贫困地区孩子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师问:“请你们说一说这些孩子他们的愿望是什么?”师追问:“你们需要这个愿望吗?为什么?” 学生独自思考 师过渡:那么我们就走进袁隆平,开启今天的课程《做有梦想的少年》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等)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分享。 生答:“能吃饱饭。” 生答:“不需要,袁隆平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从热身环节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贫困地区儿童图片的出示,是要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让他们回忆袁隆平,感恩袁隆平。环节二:议学一:寻梦———做有梦想的少年教师活动 议学情境1:出示有关袁隆平的视频。 议学任务1:视频中袁隆平的两个梦想分别是什么?结合袁隆平的梦想,请你说一说什么是梦想? 议学总结:(1)“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2)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师过渡:既然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那你有梦想吗? 议学任务2:结合课本生活观察,说一说你的梦想是什么,设计这个梦想的理由,并把你的梦想贴在梦想树上。 议学任务3 :议一议,梦想如果不能实现,它还有意义吗? 议学总结:梦想的作用 1.梦想能不断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2.有梦想就有希望。 3.人类需要有梦想,因为有了梦想,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师过渡:人生因梦想而绚丽,青春因梦想而闪耀。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主题。我们一起看看袁隆平是如何编织人生梦想的。 学生活动 议学活动1、学生观看视频,独立思考,与同学分享 议学活动2:同桌讨论一分钟,上台分享并贴上自己的梦想。 议学活动3 :全班辩论,分别阐述观点。 设计意图:本课我采用的是议题式教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的活动。一、“贴出自己的梦想”是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梦想。二、“议一议”是为了让学生知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