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4765

九年级化学第1~4单元知识点

日期:2025-02-05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9次 大小:3196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九年级,化学,单元,知识点
  • cover
第一单元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4.物质的性质一般描述为某物质“能”“会”“易”等。 (1)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支持燃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脱水性等 5.化学发展史: ①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建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②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6.属于化学变化的有(1)光合作用(2)高炉炼铁(3)牛奶变酸(4)粮食酿酒(5)钢铁生锈(6)白磷自燃(7)火药爆炸 (8)CO2通入澄清石灰水(9)煤气中毒(10)食物腐烂; 属于物理变化的有(1)家庭自制冰块(2)湿衣服凉干(3)工业制氧(4)矿石粉碎(5)汽油挥发(6)灯泡发光 7.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见课本14到21页) 包括:固体和液体的取用、量筒和胶头滴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装置的连接和仪器的洗涤相关知识。 8.量筒读数误差:俯大仰小;实际液体体积误差:俯小仰大 9.托盘天平正确使用:左物右码。物品和砝码位置放反了,质量计算:砝码质量减去游码质量(整数部分减去小数部分) 10.引起试管炸裂原因:试管外壁有水、没有预热、试管底部接触灯芯等。 11.实验室常用仪器使用注意事项(见课本183-184页) 试管、烧杯、量筒、集气瓶、胶头滴管和滴瓶、铁架台、试管夹、漏斗、玻璃棒。 第二单元 一、空气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按体积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3.空气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氧气:(1)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略大(故收集的 一瓶氧气,要正放在桌面上)。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具有氧化性; 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3)用途:①供给呼吸;②支持燃烧;③反应放热;等。 氮气:(1)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性) 。 (3)用途: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工业生产硝酸和氮肥;③液态氮气用作制冷剂;等。 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和氡气等) (1)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2)化学性质:稳定性(很不活泼)。 (3)用途:①可用作保护气;②可制成多种用途的霓虹灯;③氦可用于制造舞台环境。 其中氦气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4.空气污染物可分为粉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有害气体包括SO (二氧化硫)、CO(一氧化碳)、NO (二氧化氮)和O3(臭氧)等。其中SO 、NO 是会引起酸雨的气体。CO 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但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二、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1.反应原理: (文字及符号表达式) 2.实验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观察现象: 待红磷熄灭并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 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约集气瓶中的1/5。 5.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是1/5;(体积分数而非质量分数)。 6.注意事项: ①可燃物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