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5447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任务式教学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166501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任务,教学课件,18张
  • cover
(课件网) 《品读》节目组邀请我班同学参与录制“宋代大文豪苏轼”专题片,以中学生的视角解读词人苏轼。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完成以下任务。 情境导入 《品读》节目开篇要播放一段短片“我眼中的苏轼”,要求同学们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谈一谈你眼中的苏轼。 学习任务一:我眼中的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踌躇满志的苏轼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有着“大江东去”的豪迈、“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然而,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即使如此,苏轼的内心深处也有着不那么容易被关注、被触碰的柔软之处。” 品读不一样的苏轼 ———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例 《品读》节目组要求同学们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以专家解读的身份为给观众朋友们解读这首词,并结合本次内容为节目设计宣传海报。小组合作研讨,完成以下活动: (1)诵读本词,请同学们选取一幅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并尝试用文字描述出来。 (2)结合本词内容及补充资料,为你所选取的画面作注解。 学习任务二 品词以明情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资料补充: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是说东坡每有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的后面屏息静听。待客人走后,她每每软语相劝,说得在理又每得印证。她是真正的贤妻内助,因此苏轼早年青云直上。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政治失意之凄凉。在王弗死后的十年时间里,苏轼在政治上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一直被放逐外地,辗转于杭州、密州等地,饱尝人世的艰辛。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所带来的身心折磨也让他倍感疲惫和痛苦。 (2)生死两隔的凄凉。苏轼需要有人理解和支持,但唯一可以听他诉说的人已化为坟茔,远在千里之外。当然,在词人心中,“孤坟”中的王弗也是孤独与凄凉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补充资料:十年回顾】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王氏卒于京师。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梦”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见到所思所想。可入梦还乡还是让苏轼感到了诧异,一“忽”字,上“勿”下“心”,没有料想到。在苏轼看来,他没有想要记起,他没有想要思念。“不思量,自难忘”。“不”和“自”构成一组矛盾。看似无理,实则情深。“我”不曾想起,却从未忘记。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词人为什么选取了明月、短松这两个意象? 明月?“正月二十”,圆月已过。纵使永恒如月,也有圆缺,但爱不是。“我”希望皎洁的月光永远陪伴妻子,为她驱散死亡的黑夜。将思念寄托于月时,就不再孤独,于是得以永恒。苏轼有诗:“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松树长青不败,思念万年长存。晚风吹动松林簌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