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6769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5-04-0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242487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从山水风景中感受大自然。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宿建德江 地点,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留宿 诗题: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写一写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古诗 扫清障碍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zhǔ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在读诗句,借助注释和同桌说说意思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客”?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涌起“新愁”? 客 诗人漫游吴越,远离家乡,把自己当做了异乡的客人。 愁新 我们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也可以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背诵指导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 的诗。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 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 。 秋江暮色 舟泊暮宿 羁旅之思 主题概括 用总结的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shì 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吧! 互动课堂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翻墨图 云 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白雨跳珠图 白雨跳珠乱入船 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雨 风 狂风散云图 卷地风来忽吹散 突出风的快 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后西湖图 水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心醉!一起结合插图背诵诗句,把画面留在心间吧! 背诵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到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 、 、 、 ,写得 , , , ,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云翻 雨泻 风卷 天晴 有远有近 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有景有情 主题概括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拓展延伸 一、读下面的诗句,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烟渚:雾气笼罩的江中小块陆地。 日暮:傍晚。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 · · · · · · · · · · 课堂演练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也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与《宿建德江》不同。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第二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夏季 丰收的喜悦 正当诗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作者这时的心情怎样? 意外 于是,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明明记得——— 焦急 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疑惑 诗人因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邻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惊喜 路转溪桥忽见 你从“忽见”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