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48713

15 驿路梨花 课件+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2-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38830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驿路,梨花,课件,同步,练习,答案
    15 驿路梨花 一、说教材 在这里我将从课文特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课文特点 《驿路梨花》是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2.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感情的体会比较少。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特别的重要。 3.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课文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2)以学生朗读为主,自主探究为重,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共同赏析文章。 (3)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的发挥,所以我采取以下教法进行本节课教学。 1.朗读教学法: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文章内涵。 2.情景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课文的意境,情感产生共鸣。 3.互动点拨法:在这里主要是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结合本文特点,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段中优美的语句,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良好习惯。 2.分组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文,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3.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发现中积极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预习准备 1.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 彭荆风,出生于1929年,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二) 疑问导入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和困惑呢? 文题解说:“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过渡:在这驿道上有这样一间神秘的小茅屋,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间神秘的小茅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描写小茅屋的句子,想想这间小茅屋的“主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这一环节设计由学生自主学习,向老师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围绕小茅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从这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一教学环节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与学生探究。 3.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自愿起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而不是由老师指名某某同学来读某一个句子,读后学生又互相评价,老师完全放手。使学生从感知到领悟,读其文,辨其言,析其理,知其法,动其情,达到教学真谛! (三)交流对话,问题探究 1.我们假设,如果有一天哈尼小姑娘也远嫁了,瑶族老人走不动了,我和老余再也不会路过这个小茅屋,小茅屋的命运会怎样呢? 2.“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找出这些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设计的两个问题,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学生与学生探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学生是主体的课改理念。 (四)链接生活 这篇文章写完后,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都互相传递着读这篇文章,纷纷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