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积累成语和古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化自信)通过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语言运用)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审美创造) 任务一(预习) 课前任务:(布置预习内容)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平时作业中容易写错的字词,准备下节课和大家分享辨字形、明字义的“妙招”。 任务二: 活动一:交流平台1.我们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_____(①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题目拓展法 ②发现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要素归纳法。 ③发现弄清文章中的几件事,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事件串联法。)2.交流范例_____①《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我是通过课文题目来把握主要内容的。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所以总是把胡须刮得很干净,但题目却是“梅兰芳蓄须”,因此,抓住“蓄须”,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起因是天神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取火种给人类,经过是众神领袖宙斯知道后惩罚普罗米修斯,结果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使他获得了自由。理清了起因、经过和结果,就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得到了魏校长的赞叹;第二件事是周恩来为伯父说的中国人不能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感到疑惑,对“中华不振”难以忘怀;第三件事是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辱而无处申冤,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把这三件事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活动二:词句段运用1.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赞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些成语。2.理解词语意思志存高远:_____(指立志很高远。)精忠报国:_____(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大义凛然:_____(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英勇无畏:_____(勇敢出众,没有畏惧。)视死如归:_____(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铁面无私:_____(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秉公执法:_____(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刚正不阿:_____(刚强正直,不阿谀逢迎。)3.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1)第一组例句中的第一个例句是两个反问句,一方面表达的意思更肯定,另一方面看出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思考与追问,朗读时一定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且一次比一次强烈;第二个句子是把第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了,只强调了“为什么不能去”这一个疑惑,朗读时疑问语气没有第一组的强烈。(2)第一个例句是反问句,表达的意思也更肯定,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第二个例句是陈述句,语气平缓,表达的效果没有第一句强烈,读的时候,语调稍平。4.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样劝说 (1)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_____(小明,你没看到清洁工很辛苦吗 你想过没有,如果大家都乱丢垃圾,环境怎么会好呢 )(2)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_____(这是真的吗 我不是在做梦吧 )活动三:日积月累1.古诗诗意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大雁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