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壤(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能够说出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2.运用图文资料,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难点】 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进行重点标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观察土壤标本,能够说出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联系家乡的物产,展示本地土壤照片,对比一些典理的土块图片观察、发现差异。 二、自主学习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 、 、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 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 :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 :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 :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 森林土壤剖面构造: 层、_层、 层、_层、 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剖面构造: 层、 层、 层。 三、合作学习(大家先独立完成,有疑问的地方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对土壤质地的教学可先实地少量选取质地不同的土壤,引导学生用手指研磨,感受组成颗粒大小及此例。进而展示砂土、壤土、黏土等土壤的照片,结合课本中的图片,说明手感与粒径相对比例的关系。思考下列问题: (1)土壤自上而下分为哪几层? (2)每一层的颜色和质地有什么差异? (3)每一层土壤组成成分可能会有什么差异? (4)这种分层是如何形成的? 【课堂小结】(把本节重点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 【当堂检测】 1.土壤的形成过程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颗粒大小的分异过程 B.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固体颗粒 C.养分元素的分解过程 D.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3.下列对土壤的描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是砂土②耕作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③与冷湿 环境相比,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④气候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完成下题。 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空气和水分比例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科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研究站(37°37'N,101° 19'E, 海拔320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南麓。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土壤C0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某研学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0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下图)。 研学小组采集土壤标本运用相关器材分析土壤成分,发现海北站土坡有机质含量特别丰富。联系该地气候条件,分析成因。 【课后作业】 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该地土壤() A.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通气、透水,有机质含量低 C.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 D.呈酸性,可能为红壤 2.该地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A.增施熟石灰 B.不合理灌溉 C.使用农药 D.毁林开荒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