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能说出曹操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参考课下注释,掌握诗中所用典故,能读懂诗歌大意。 3.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引用典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中所用典故,读懂诗歌大意。 难点:分析诗中引用典故所表达的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一代枭雄流千古。字孟德,东汉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2.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一统天下。这一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补充:这年冬天,他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3.用典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分为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愿望等。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从而达到言出意外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检测 1.走进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初中学过他的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2、给加点字正字音 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ōu) 契阔谈讌(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三)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主要内容。 《短歌行》是曹操的经典四言诗,诗歌主要内容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诗人曹操在宴会上对着美酒高歌,感叹人生短暂,就像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逝去的日子太多,心中满是忧愁。而能够缓解这种忧愁的,似乎只有美酒。这里体现了曹操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深沉感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借用《诗经》中表达女子对男子思念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与思念,说因为贤才的缘故,自己一直沉吟思索。又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描绘出想象中贤才到来时的热闹欢快场景,表现出他对贤才的热情欢迎与期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曹操将贤才比作明亮的月亮,感叹不知何时才能将其招致麾下,这种求贤不得的忧愁难以断绝。接着他想象贤才们不远千里,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来拜访自己,大家久别重逢,一起欢饮畅谈,心中念着往日的情谊,进一步表达出对贤才的渴求和对与贤才相聚的期盼。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这几句中,曹操以 “月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