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示 儿 宋·陆游 示 儿 告诉 使人知道 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得岌岌可危,让年幼的陆游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j 祭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楷书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诗句大意: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是 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诗句大意: 只是因为看不见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悲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习古诗的方法: 1.借助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了解古诗背景 ······ 小组合作学习: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后两句诗。 学习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2.利用古诗学习方法理解诗句。 3.结合朗读与诗意,体会诗句情感。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句大意: 南宋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那一天。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盼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悲 盼 爱国诗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示 儿 宋·陆 游 课后作业: 1.尝试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爱国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示儿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3.感受诗人的“悲”和“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从而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能感受诗人的“悲”和“盼”,并明白因何而悲,为何而盼。 3.能利用已知学古诗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及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800多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老泪纵横,颤颤巍巍的写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会是什么呢 这位老人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一字未提家事,但里面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他是谁呢 (板书:陆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创作背景,走进诗篇。 1.示儿:告诉儿子、使儿子知道。 2.创作背景:靖康之变。 三、朗读古诗,了解诗意,分析诗情,总结方法。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生字学习: 祭,从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演变过程,书空生字,并练习书写。 3.教师范读,朗读指导:音断气相连。 4.“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同“原”,通假字,本来。 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感受诗人写诗的情绪:无奈、悲伤。 5.“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只是 九州:全国 诗意:只是因为看不见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悲”字明确表达了作者写诗时的情感。(板书:悲) 6. 既然都说死后万事皆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