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第4课《窦娥冤》 一、知识积累 1、关汉卿,(1234年-1300年左右),字”汉卿“,号已斋(一斋、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中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2、元杂剧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④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3、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被誉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数量超过了被誉为“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二、课文内容 1、故事情节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第四折(结局):窦天章考取功名,窦娥冤屈得以昭示。 2、窦娥的人物形象 性情善良 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但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刚烈、具有反抗精神 窦娥指天斥地,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3、三桩誓愿 ①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②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③亢旱三年———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屈能得到昭雪,恶势力会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