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蚕的一生》教学设计 课题名 蚕的一生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 知道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了解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能采用适合的方式交流观察记录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 科学态度目标 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 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 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知道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的一生变化的标本盒; 学生准备:记录蚕的一生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谈话并提问:从蚕卵孵化出蚁蚕,到蚕蛾产出更多的蚕卵,直至蚕蛾死亡,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2.教师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观察记录了蚕的一生? 学生思考并发言。 教师小结:写观察日记、画一画、拍照记录等。 【设计意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学生亲自见证了蚕一生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不少蚕生长变化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探究方法。但这样的收获和体验可能是零散的、无意识的,“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又有哪些不同呢?”“什么方法记录蚕的一生?”连续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并整理这一段时间的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开展示交流会。 1.教师谈话:接下来我们举办一个“蚕的一生”展示交流会。 学生依次分享在饲养蚕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发现和现象。 2.教师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思考并发言。 教师小结:根据蚕的形态的不同,蚕的一生可划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 3.教师播放视频《蚕的一生》,了解蚕的成长变化过程。 4.学生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表。 教师分别从蚕卵、幼虫、蚕蛹和蚕蛾四个阶段分享各阶段不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 展示交流会其实一个综合性检验的环节,学生既要介绍观察到的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包括一些有趣的发现),也要介绍在整个观察过程中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以及饲养蚕并进行长期观察记录的情感体 验等。此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以及表达能力。 按顺序排列蚕的生长变化图 1.教师展示蚕各阶段的生长状态图,并布置任务:请先对八张图片进行编号,分别说明是蚕的什么生长阶段或在干什么,并对这几张图片进行排序。 学生先简要阐述图片中蚕的生长阶段和正在做的事,再完成蚕的一生的排序。 教师追加任务:给八张图片按照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归一下类。 学生思考并归类。 教师呈现答案,并简要讲解,提示学生蚕产卵后不久便会死亡。 2.教师小结:蚕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过程。 ①出生:蚁蚕从卵里孵出,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 ②生长发育:蚕经过四次蜕皮之后结茧,在茧中变成蛹。 ③繁殖:由蛹变成蚕蛾破茧而出,雄蚕蛾和雌蚕蛾交配、产卵。 ④死亡:蚕蛾的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将蚕的一生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 每个阶段大约经历了多长时间? 算一算蚕的一生大约是多长时间? 学生根据前面的探究和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