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65114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课件(共11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2742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中华,崛起,读书,第二,课时,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抱负。。(难点) 学习目标 人物介绍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军事家和外交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原籍浙江绍兴, 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 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理解课文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立志振兴中华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同学们读书的目的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默默、若有所思”[对比]与其它同学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这名同学正要认真思考。 “清晰、坚定”“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第一件事]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既写出了魏校长的惊讶与意外,又写出了振奋和惊喜,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同学志向的远大。 [语言描写|感叹句]连续用两个感叹句,既体现了魏校长内心的激动,又表达了对这位同学志向的赞叹之情。 [设问|过渡段]既承接上文,揭示这位同学是周恩来,又引出下文对周恩来的介绍和立志的原因。 文章的第二部分 写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憾和赞赏。 第1~10自然段 ⑦ ⑧ ⑨ ⑩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呢 ”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交待事情的发生的时间、地点 [语言描写]连续两个疑问句,写出了少年周恩来内心的困惑,说明他爱思考、爱国。 周恩来十二岁的时候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批注疑问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伯父对现实的愤怒与无奈。 “中华不振”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第三部分 第11~14自然段 写初至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耳闻“中华不振” [第二件事]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