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0360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44520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华,崛起,读书,课件,3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Y YUSHEN 1.不知道…… 2.没想过这个问题…… 3.做爸爸妈妈心目中的乖孩子…… …… “我”为什么而读书? 请思考 导入 由近义词组成的词:训斥 词语拓展 字词乐园 抢夺 盗窃 沉重 巨大 屈辱 苦难 贫穷 燃烧 惭愧 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词语吗? 字词乐园 疑惑 迷惑 确信 近反义词 清晰 清楚 模糊 严肃 严厉 轻松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目不斜视 “默默地”说明周恩来正在认真的思考,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和同学们的“踊跃”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可以体会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对比 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 将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兴盛、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习任务 感悟志向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课堂集中营 BY YUSHEN 字翔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人物简介 一 周恩来(1898年-1976年) 课堂集中营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呢? 回忆课文: 课堂集中营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写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及其背后的原因。 课堂集中营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对比 说明这位同学在认真地思考,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暗示着这位同学的回答将与众不同。 课堂集中营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他们的回答有什么共同点呢? 他们都是为了自己或家庭着想。 魏校长听到周恩来的回答,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惊奇、惊喜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你再说一遍, 为什么而读书?” 进一步突出周恩来的志向远大。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效仿 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到第三件事中去找原因。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说说少年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活动。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第10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问句 追问身份 引起读者兴趣 揭示身份 为下文铺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一定要振兴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