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2501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07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901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质的,教学设计
  • cover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要“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学科学的重要作用”。其中,“了解”属于较低的认知水平,在这一节学生需要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概念,初步掌握运用物理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公式。“体会”属于较低的体验性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内化化学学科的定量思想,符合建构主义和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在学业要求部分,课标要求学生“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2.教科书分析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部分。 从章节关系上看: ①第一章从“价”、“类”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概念原理,第二章的前两节运用“价”“类”方法认识钠、氯及其化合物,而本节内容则补充了定性认识的角度,打开了定量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大门。 ②本章前两节介绍了钠、氯及其化合物,为讲解物质的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认识基础,进一步巩固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认识。 ③本部分内容后的“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其学生必做实验是“物质的量”内容的知识深化,对前面知识的综合应用程度较高,可见“物质的量”是建立化学定量认知体系重要基础。 ④第三章“金属材料”的内容涉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难度分散的同时及时对物质的量知识进行巩固提升,综合应用,学会“运用化学计量单位定量分析化学变化”,并能“运用化学符号和定量计算等手段说明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因此“物质的量”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学生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学生在初中基础和学习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已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元素观和变化观,掌握了一定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了解了化学的一般定性研究,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定量研究的“缺口”,需要了解定量计算的程序性知识,需要明白物质的量是“打通”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联系的重要工具性内容,同时也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巩固应用。 2.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初中学习和和高中必修第一册前面的内容后,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初步建立了宏微结合认识物质世界的观念,能够从微观化学的角度解读一些生活现象,但缺少从生活中寻找、建立、应用模型以指导化学学习的能力。学生初中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通过和质量联系做了大量的计算练习,有一定的敏捷性思维、计算能力和预测能力,但缺少发散性思维和建模能力,不能举一反三地推导各物理量之间联系的公式并进行其变式应用,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建立概念,熟悉概念原理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对定性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与变化有一定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接触过少量的定量计算,但不够深入,内心对定量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仍然存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缺乏想象力,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从生活中寻找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容易使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因此需要用不断设疑吸引学生,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知识发展的历史将基础内容讲解清楚,及时巩固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重难点的讲解中适度迁移、拔高,扎实基础同时制造一定的进阶壁垒,使学生能够专注课堂学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迁移生活中的集合体,能够准确描述摩尔的物理意义,形成一定的类比思维。 通过了解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和摩尔定义的发展史,体会计量标准带给生活和科学的巨大便利,明确化学学科知识的暂定性本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