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2811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2-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792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三,秦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 cover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段 高中 学科 历史 使用教材版本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4课时,分别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画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的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本课上承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法,秦始皇结束战乱实现一统,并在许多方面开启了封建王朝之先河,所以秦的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通过“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个子目来讲述秦朝统一到秦朝灭亡的全过程,认识秦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时代特征。 学习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阶段,其记忆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一些历史事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其社会阅历仍不足,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仍不能很好理解。 学习目标确定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以及秦末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强盛到灭亡的原因,从而提高辩证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唯物史观。学生在学习秦灭六国时,通过使用地图而清楚明了地了解这一历史过程,培养时空观念。学生在学习秦统一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条件时结合大量史料,从而使学习过程自然流畅,并培养“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的历史学科精神。熟知秦统一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客观定位秦统一及其巩固统一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解决措施: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采用地图、图文史料、大事年表等多种方式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如在突破大一统局面开创的知识体系时,本课将采用地图与文字史料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政治措施、历史作用与影响。 解决措施:教师课前制作CAI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课上采用地图、大事年表、表格对比等多种方式与教材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自制ppt可见,下载市局地图,引用文献和图片史料,电脑+投影+电子白板 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教师备课,准备教材、课件等,了解所教学生的学习风格及学习情况,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书本内容,要求熟悉秦统一的大致背景和主要人物。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完成了老师的要求。 提高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 复习导入 教师播放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片段并提出问题: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4.“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 观看纪录片片段并结合所复习和预习的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程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为后面新课的学习打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秦的统一: 指导学生运用“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