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4201

7《溜索》课堂实录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211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溜索,课堂,实录
  • cover
九下7《溜索》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思维发展:体会本文精练巧妙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文化传承: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收获人生启示。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巧妙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特点,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收获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溜索是一种怎样的交通方式呢?请大家看图片。 溜索危险性很高,需要极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更需要非凡的勇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阿城走进《溜索》一课,体验溜索的惊心动魄。 二、扩写标题,概括小说情节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并充分利用文后的“阅读提示”,尝试把标题扩写成一段话,概括小说情节。 这篇小说写了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在奇险的怒江之上,沉着冷静,毫不畏惧,运用溜索成功渡江的经历。 批注6:想象文中情境,体会其惊险。 师:让我们结合批注6,寻读最让人身临其境的片段,体会溜索的惊险刺激。 生(齐读):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师:在大家的读书声中,我仿佛也身临其境,心惊胆战了! 三、图文对比,体会环境作用 1.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但马帮汉子们渡江的过程并不简单。 观察27页的插图:说一说,如果你来刻画溜索的惊险环境,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呢? 生1:我会从那根索的特点来写。因为从插图来看,那根索子细细的,看上去就不牢固,感觉特别惊险。 生2:我会去刻画怒江的水。怒江的水很汹涌,滚滚而来,我仿佛都听到了水的咆哮。在这样的怒江之上过溜索,太吓人了。 除了溜索、怒江之外,大家观察一下,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写呢? 生3:我从悬崖的高峻来写。从插图就可以看出,马帮汉子们要过的悬崖特别高峻,而且两岸距离也很远。别说溜过去了,就是站在崖顶也哆嗦。 师:大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都很强!作者也和大家心有灵犀,请寻读文中有关崖、江、索的描写,体会峡谷的惊险。 2.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3.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4.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师:大家说说哪段描写堪称“最惊险”呢?结合具体描写说说理由。 生1:1段用“万丈”二字突出了绝壁之高;“飞快地垂”写出了悬崖几乎呈九十度,非常陡峭,堪称“最惊险”。 生2:2段用“隐隐喧声”“腾上来”写出怒江的水非常汹涌,因为悬崖很高,但是在崖顶上还能听到怒江的咆哮;“漫开”这个词写出了峡谷间空旷遥远,令人胆寒。堪称“最惊险”。 生3:3段用“锱铢之力”、“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这些描写突出了索的脆弱。这根索连“锱铢之力”都不能承受,那人如果要利用它渡江的话,也太危险了! 师:同学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