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5441

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2024 )年级上册

日期:2025-02-03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301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声音,产生,传播,教学设计,格式,北师大
    教学设计 课题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目 初二物理 教学对象 初二 设计者 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 北师大版 课 时 1课时 一.学情分析 所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1. 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只。 2. 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小学“科学”中接触了一些关于声音的一些知识,声音跟生活密切相关,易于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3. 学生的认识特点: 面对新的知识、新的概念,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具体而不抽象,适当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唤起学生自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欲,并使学生乐意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其核心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声音的一些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它是本章中基础和重要的知识,所以在本学科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怎样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关注发声动作本身变为关注发声物体的状态 四、学习环境与资源准备 1.教学媒体设计课件 2.教学用具:音叉,乒乓球,敲击音叉的实验用锤,一烧杯和水,两个小石子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兴趣,故采用了一些简单关于声音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直观的去总结归纳知识。 2.谈话法 利用图片、视屏与演示实验,通过一些列谈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3.讲授法 课堂的时间有限,所有的知识都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也是不切实际的,教师形象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同样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上经历探究。因此,本节课在介绍如何把声音的细微振动放大的音叉乒乓球实验,采用了该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一.情景导入 播放一段对话,把声音关闭,让学生搞不清楚对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把声音打开,学生就清楚对话的内容和意思,从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引出声音的重要性。 让同学感知周围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丰富多彩,从而引入新课,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 细听所播放的对话 思考提出的问题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二.声音的产生 提问: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大家都听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让学生在座位上自行操作两个小实验】 提问:观察在这两个情景中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有什么区别?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声音是如何产生?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尤其强调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而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问:我们已经知道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是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用肉眼观察到,例如敲击桌子时不能用肉眼观察到桌子在振动,那我们能采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发声体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