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5444

【核心素养目标】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表格式)北师大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1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308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设计,八年级,2024,北师大,格式,传播
  • cover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声现象》第1节)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材分析 声音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教科书从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情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分析 1物理观念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发声的物体,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实验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然后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资源 纸张,直尺,音叉,乒乓球,烧杯,水,鼓,土电话等,CAI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让我们听到的呢? 2.播放鸟鸣声,波涛声,雷声和交响乐的音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听老师播放的音频。 通过我们身边常见的声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如何让纸张,直尺发出声音? 引导学生总结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共同特征。 并对这种现象进行定义———振动。 4.并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们尝试总结这些实验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纸张发声时在振动,直尺发声时在振动,从而引导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猜想。 5.设计实验来验证刚刚所作的总结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一:用一个乒乓球去靠近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用手触碰喉咙发出声音,突然停止发声,总结手指感受 6.引导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 7.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声源,并举例说明。 8.巩固练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 C.振动停止,发音停止 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