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8366

【语文要素核心素养卷】第四单元——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4537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语文,答案,下册,六年级,学年,2024-2025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四单元核心素养卷 (语文要素: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阅读考点: 1、抓住关键句段,体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阅读技巧: 1、抓住关键句段,体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品析:语言描写,在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不顾自身安危,一心考虑革命工作。亲友对父亲的劝说和父亲坚定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父亲无私无畏、对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 2、关注言行法,体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品质,往往可以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看看他具体说了什么话,做了哪些事,通过分析他的言行就能判断出他的品质。 例: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品析: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像巨人一样挺立”,将董存瑞比作“巨人”,实出了董存瑞革命形象之高大,他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跳望远方”表现了董存瑞对战斗胜利和光明生活的向往董存瑞的话喊出了他献身的原因———为了新中国的建立。 3、结合全文内容和表达的主旨,体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阅读时,通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全文内容,体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1:《十六年前的回忆》从女儿的视角,通过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还原了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例2:《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叙述了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挺身而出,冲到桥下托起炸药包,炸掉了暗堡,为解放隆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5、阅读时要注意关注故事中有意思的开头和结尾,从而体会其好处。 那么,一篇文章中有什么方法来写出好的开头和结尾呢 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1)好文章讲究“豹头凤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课内同步训练: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7分)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选段一】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选段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两个选段分别描写了 和 的情形。(2分) 2、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亲友的劝说,李大钊的态度是 拒绝离开北京的,表现了他 的精神。(2分) 3、选段二中,李大钊的表现是怎样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分)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7分) 为人民服务(节选)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你是如何理解第1自然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