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81158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22625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1,故都的秋,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故都的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由盛转衰的季节。 秋天的落叶凋零,万物枯败,让人容易联想到时光的流 逝和生命的衰老,从而产生悲伤的情绪。此外,许多文 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坎坷或不如意,又易引发对生命 无常的感慨,更能催生出悲伤的情绪。因此,"悲秋" 成为文人表达幽微情感的一种常见方式,这也是民族审 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的一种体现。 现代作家郁达夫对北平的秋也有其独特细腻的感受,而 我们除了要通过作者敏感的文笔去感受北平的秋的特点 外,更要学习、借鉴作者选用典型意象和优美词句传递 细腻情感的散文笔法。 新课导入 任务一 情起———故都之秋 的总体感受 问题1:文题为何用 "故都”而不用"北 平 " “故”含有久别之后的怀想、 眷念之情,含有一种故土文化 情 节 ;"故都"暗含自然景色 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境界。 问题2:能否将"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改写为"可是, 北国的秋,却特别得清、静、悲凉" “啊”表感叹,形容强烈感情亟待抒发。 “来得”三词连用,构成排 比,更加强调了北 国 之 秋的特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者为何要强调从杭州到北平路途 的曲折 能不能直接写从杭州到北 平 "不远千里",路途波折,越发艰 辛,越能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 念、热爱、渴盼。 任务二 情承———故都之 秋的具体感受 江南之秋,半开半醉,不够纯粹,并不能 让作者十足地感受到“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 问题1:作者怀念的是故都之秋, 为何宕开一笔,写江南之秋 问题2:根据阅读经验,特别是古诗词阅读体验,感 受 " 芦 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意象的特点,这些意 象相对于院落赏秋为何要略写处理 这组北平之秋的典型意象的共同特点是 远离城市的人马喧闹,幽静僻远,同时 也筛掉了那些如“枫叶”等暖色系的意象, 给人的共同印象即“清、静、悲凉”。 “芦花”无根随风、宁静淡雅, “柳影”孤零萧索、清淡朦胧, “虫唱”冷寂无力、哀思伤感, “夜月”空灵幽远、清丽隐约, “钟声”清幽旷远,泠然超脱。 问题3:由南方之秋到北 平之秋所使用的关联词 好在哪里 "每当……总是……",强调 触南方之秋景便生出怀念北 平之秋的情感的必然。 文章第3、4、5、6-10和11段分别描绘了 一幅典型的北平秋景图,请根据文章内 容,为每幅图取一个典雅的名字,并分 小组选择"一幅秋景图"开展讨论并尝 试赏析。 秋院晨赏图 ● “以蓝色或白色为佳”,作者在意色彩之淡 雅; ● “碧绿的天空”“驯鸽的飞声”写北平的清 、 静 ; ●“泡一万浓茶”有回味之甘,"细数着”写北 平生活的闲适与静谧,“一椽破屋” "破壁腰 中”由破败沧桑感生出悲凉。 作者选择了平民化的意象,更透出自然的宁静。 "落蕊”引起对生命衰亡的感动与思考,“极微细极柔 软的感觉”写了细腻的感觉,正是有这种细腻,才能对 生命的消亡有这种细致的感触。 扫去落蕊后地面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让作者产生落 寞,发现深沉,这就是作者在发现自己,发现自我,把 潜意识的感觉用文中具体化了。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夏日之蝉到秋天,蝉声是 生命将逝去的哀叹。 ● "无论在什么地方",秋 蝉之声随处可听,秋之静、 秋之悲凉,时时处处都可 感 受 。 秋雨层凉图 ● "忽而……便息列索落……天又青了, 太阳又露出脸了",江南的雨淅淅沥 沥,绵绵不绝,拖拉不干脆,北平的 雨干脆,像样,奇,有味。 ● “阵”字突出一场雨后天气转凉,缺 乏了渐进感,"层"写出秋的凉意是 一层凉过一层,逐层袭来,人只能被 动接受,去感受秋之悲凉。 秋日佳果图 枣子成熟前“淡绿微黄”,淡 雅清涩,待枣树“叶落” , "枣子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