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2/b0/b05a48814586287e9bb28ab8ff199172.png)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时空坐标】 【重点难点】 1.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秦朝崩溃原因。 【考点梳理】 考查角度一 秦的统一 考点1.背景 (1)客观条件 ①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上: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思想上:法家 集权观的影响。 (2)历史条件 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 考点2.过程 (1)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 咸阳 。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击退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考点3.巩固 (1)巩固中央集权 ①措施 a.确立 皇帝 制度:将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 决定权 。 b.中央官制: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c.地方制度:在全国推广 郡县 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 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 度量衡 。 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 ③编制 户籍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考点4.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4)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习聚焦】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易混易错】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概念阐释】皇帝 皇帝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君主的称号,始于秦朝。夏商周三代君主(即天子)称王,分封的诸侯无权称王。战国后期,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国君相继僭越称王。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秦王赢政认为不变更君主称号,不足以彰显其统一天下的丰功伟业,于是,从传说的泰皇(当时将天皇、地皇、泰皇称“三皇”)和上古五位有德君主“五帝”中各采一字,创立皇帝称号;同时废除谥法,以数字为序,自己为“始皇帝”,意为第一位皇帝;建立一整套皇帝制度,如皇帝自称“朕”,命、令分别称“制”“诏”,印称“玺”。自此皇帝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通称,沿用两千余年,直至1912年清帝退位。 【概念阐释】大一统 春秋末期发展起来的王朝国家理论,流行于战国秦汉,反映当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趋势和人心所向。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其思想最早出现于儒家经典《春秋》中。《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后人解释说:“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皆奉之以为开始,故言大一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统一全国为大一统,据地一方为割据。 【概念阐释】封禅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礼,以表示受命有天下。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其说起于战国,是齐、鲁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